丹东市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市盟务 > 丹东市盟
种子•花朵
发布时间:2021/5/14 10:51:52) 点击:223次 作者:孙成文 签发人:于振华  【关闭】


种子

孙成文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之际,我回顾了自己在文学创造路上成长的点点滴滴。

  映山红文学社创办33 年了?作为创办者,这间距,仿佛也就在昨天和今天之间。

  相信,对于辽宁省东港市合隆中学映山红文学社这个名字,经历过的老师学生以及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相关人士不会陌生。1988年,映山红文学社以及校园文学季报《映山红》,经过我近两个月精心组织策划,诞生在映山红的花期中。

  1999年5月,辽宁教育电视台采访我的时候,记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创办一个文学社?我很坦率地告诉记者:因为我爱好文学。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在思考如何为改变学生们杂乱无章的作文现状搭建一个平台。

  那时候,我已经有多篇散文和小说发表。最初的文学社辅导课上,我用现身说法。拿出自己的某一篇作品,刻印发给他们。然后就这篇作品的选材及构思进行详细讲解,之后由此延伸到文学是什么、文学的写作与普通作文的写作的区别与联系。初期的时候,他们懵懵懂懂的,时常会反复问我一个个为什么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年龄上讲,对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们,我的讲解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讲得通俗易懂。让他们有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说教,致使他们对文学写作失去兴趣。

  有一个典型的实例。在讲到写作真实性的问题时,我提出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和一只披着狼皮的羊相遇时,会发生什么?这个类似绕口令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讨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它们俩相遇的时候,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狼吃掉了羊,本性所致。我肯定了最后一个学生的说法,并进一步给他们讲解文学作品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胡编乱造不行,虚构,也得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对于这次辅导,很多社员印象深刻。多年之后,那些考上大学并工作多年的社员们,也会跟我谈及当年关于羊与狼、伪恶和伪善的话题。

  曾经给同学们命题文章《我眼中的白杨树》。一是白杨树在北方极其常见,容易写;二是通过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来比照一下他们笔下的白杨树。文章讲评时,我让他们把自己写的白杨树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做一下比对,看看差距在哪里。有的学生说自己对白杨树的描述缺少茅盾的细腻;有的学生说自己的作文缺少茅盾由概括到具体的结构安排;还有的学生说中心思想的提炼缺少茅盾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等。差距都找到了,再跟他们谈写作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时山区里的农村孩子们的家境大多不好,而我的工资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们阅读到更多的名家名作以及同龄人创作的校园文学精品,我提出建议:大家节省一点零花钱,十个人合订一种文学期刊,文学社近百名社员就会有十种期刊。加上我订阅的《中国校园文学》和《散文》月刊,各种期刊交换着阅读,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得到了扩展。

  每两周,我会安排一次读书报告会。记得文学社的06届社员姜晓娟,在阅读了《青年近卫军》后,就其中关于母亲的手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先前是一双纤细白嫩的手,后来又变得粗糙不堪了。而对那双手曾经砍过柴、割过麦子等却只是寥寥几笔,但一个勤劳的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却鲜明地出来了。后来,她在《中学时代》发表的散文《改变命运的“小广西”》,也是“如法炮制”……

  平凡的生活没有大事儿,如何从普通的小事儿中挖掘出意义或者精神来,这就要从培养他们关注与关心身边的生活入手。我打印鲁迅的《一件小事儿》让他们阅读讨论,他们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事儿虽小,但对作者的触动却很大。毕诗生同学的散文《哦,那个初雪的清晨》(发表于《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2007年第9期),写了自己买豆腐的经历,小作者抓住了天气的冷与豆腐的热的描述,间接表达人间真情带给心灵的感动。王振凯同学的叙事散文《侃价》发表于《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2008年第8期),写自己卖废品的经历,比照母亲买菜和自己卖废品的侃价,从而达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幽默效果。邵帅、翟秋颖、毕瀚月等同学发表在《同学少年》2011年第8期上的三篇散文,也都是关注身边的小事儿的好文章。

  2005年,是我和这个身处大山深处的农村孩子们最为出彩的一年。那一年的10月末,我们迎来了辽宁卫视《精彩辽宁》栏目组。记者孟娜在一周的时间里,跟我们单位领导师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因为这次绝大多数是随机采访,没有给我和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表述,但是孩子们对文学的独特理解,让记者很是吃惊,孟娜很真诚地说:即使城里的孩子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解和从容的表达!她被深深地感动与折服。于是,《我的文学梦》原本是一个10分钟的专题片,却被她编辑制作成了上下两集20分钟,分别在2005年11月7、8两天晚上黄金时段播出。

  近百名文学社的社员来自全校各个班级,我把他们称作文学的种子。让他们把在文学社里取得的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文学创作的体会、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使其以到熏陶和影响。33年来,我组织文学社社员参加了几十次全国校园文学大赛,有400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映山红文学社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等数十个殊荣。

  2018年4月,在映山红文学社建社30周年时,辽宁日报记者高爽在她专题新闻报道《一个农村中学文学社团的样本意义》(原载《辽宁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七版)中这样写道:“整个映山红文学社的故事中,孙成文老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合隆中学的采访,无论是校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承认没有孙成文老师的坚持,映山红文学社不会有今天。”

  “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为了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33年了,我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地为历届社员上了1300多节的辅导课、编辑了137期《映山红》,践行着自己当年在全国会议上《忠诚于校园文学事业》的慷慨发言。我始终在校园文学这块园地里耕耘、坚守,也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而乐此不疲。我,无悔于青春岁月里的选择和忠贞,也无愧于33年来勤勉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