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市盟务 > 沈阳市盟
【讲好辽宁故事】民盟盟员王斌:故纸千百年 修复旧时光
发布时间:2022/11/21 9:17:06) 点击:502次 作者:民盟沈阳市委 签发人:王东  【关闭】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第一次真实、生动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11月2日,记者走进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室,第一感受就是安静,五位古籍修复师一字排开,正在工作台前忙碌着。
 
       52岁的王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13年了。回忆起古籍修复的经历,王斌说:“一开始到这个岗位,面对破损不堪的古籍,不敢下手。”带她的老师傅就鼓励她多看、多学、多琢磨,从最基本的技艺一样一样学起,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是学习的新起点。这些需要修复的古籍就像生了病的病人,每翻开一次,固然会带来损耗,但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病情加重”,最终无法保存。所以,修复古籍就像是诊病治病,为的是给古籍延长“寿命”。
 
       王斌手头正忙着修复的是一本关于地理方面的古籍,只见她用蘸了热水的毛笔,在地图上沿着泛黄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清洗,然后用吸水纸吸去水渍;用镊子夹住蘸了酒精的棉团对准变色的霉斑除菌。整个过程屏气凝神,目光紧盯在处理的部位,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如此周而复始。
 
       2016年,王斌接手了一件需要修复的清代家谱,其主要的问题是纸张絮化、霉变、异味,尤其是有一部分因为纸张老化和损坏,拿来时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需要像拼图一样还原先前的位置,然后加上托纸。在补的时候,甚至不能用笔,一旦触上,就容易把碎片上的内容黏下来,必须把糨糊装喷壶里喷洒出来。七八页内容加上一段横幅,断断续续花了半年时间才修复完毕。

 
       耐心,是古籍修复师必备的素质,而修复的过程,要对症下药,就像对待不同的病人要有不同的诊疗方案一样。以2017年修复善本《百汉碑研斋缩摹拓本》为例,在导师赵嘉福老师的指导下,王斌团队经过多个修复步骤:拟定拓本的规格、干揭碑帖、摆帖、覆背、折帖、裁切、粘连、装封面、贴签,终于将此破损严重的善本修复完成,延长其寿命。当被问到古籍修复师最核心的素质时,王斌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敬畏之心。”都说纸寿千年,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一本书经历造纸、编撰、刊印,再流传至今,凝聚了多少人、多少代的心血,今天我们还有幸能保存、阅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修复古籍,就是要把它的生命力延续下去。从第一代的雷师傅算起,王斌是辽宁省图书馆的第三代古籍修复师了,一年前,她们团队又加入了新生力量,应该算是第四代修复师了。古籍修复工作就这样薪火相传,延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