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斤拷锟斤拷息

【盟员风采】用科技点亮人生
发布时间:2019/10/12 14:33:41) 点击:2871次 作者:薛利利 签发人:吴家兴  【关闭】


   王琳,1971年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2004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2007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任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辽宁省热处理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造船工程协会理事。2010年7月加入民盟,现任民盟辽宁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抚顺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民盟特钢支部主委。

 

在科研的道路上,戒骄戒躁踏实肯干

   “我出生于钢铁工人家庭,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冶金工程师,每天戴上一顶神气的安全帽去工作。于是当年报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就是要实现这一梦想。东北大学、抚顺特钢使我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抚顺特钢是我实现人生梦想最好的舞台。”在抚顺特钢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在回忆起当年的梦想时,其喜悦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1994年,王琳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进入抚顺特钢工作。当时这个稚气未脱的毛头小伙儿被分配到了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650分厂轧机工段。原本对自己的专业基础信心满满,但第一次真正走近轰鸣的横列式轧机,看着粗大的钢锭渐渐变成规整的圆钢时,他才发现书本上的理论与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不懂设备操作、技术规程、作业流程,只能做傻傻的旁观者,“现实”狠狠地给了他“闷头一棒”,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是那样的遥不可及。那时,他的自信心很受打击,有过孤独、失落、彷徨,有过犹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于是静下心来,从头学起。他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劲头,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挫折中吸取“营养”,使他真正了解了轧机如何能轧出合格的产品、工人师傅如何操作才能避免产生各种缺陷。那段在生产一线的经历,使他得到了切实的锻炼,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攻坚克难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1995年,由于工作需要,王琳被调入技术中心工模具钢室。从生产一线到科研室,王琳依然坚持在生产一线与科研室间奔波忙碌,经过在研究室多年的学习、磨练,已经对抚顺特钢的工模具钢生产线和国内外工模具钢产品有了一定了解。他深知抚钢落后的热处理装备和工艺将会严重制约模具钢产品的发展。于是,他先后到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以及国内众多的冶金设计院、所走访、“取经”,通过向国内众多冶金行业专家反复请教、论证,在上海交通大学潘健生院士的支持下,他大胆突破了传统油淬工艺和当时新兴的水基淬火液淬火工艺的“围城”,在国内特钢行业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空气淬火模式。此模式解决了淬火油、水基淬火液高成本、高污染、操作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模具钢热处理新工艺。

   经过不断地实践,在特钢企业摸爬滚打了10年后,已是工程硕士的王琳,深深体会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思路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特钢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他需要汲取新的“营养”来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2004年,他顺利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箭弹材料专家王富耻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冶金专家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进一步明确了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博士毕业时,尽管很多“高大上”的企业都向他抛来橄榄枝,面对高薪诱惑,王琳不为所动,他深知抚顺特钢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没有忘记抚顺特钢对他的培养和寄予的期望,毅然回到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用更加厚实的理论功底,回报公司。

   王琳博士毕业重返工作岗位后,和他的同事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工模具钢研究领域又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系汽车模具钢产品研发”。2012年2月-2013年10月,王琳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陪同“本田技研”的专家到二炼钢厂、锻造厂实地考察设备生产情况、一线工人操作情况,反复验证生产工艺参数。经过一年多的刻苦攻关,借助科技的力量,“日系汽车模具钢产品研发”项目最终取得成功。凭借产品优异的质量、性能,抚顺特钢成为本田公司在中国及东南亚工模具钢的供货商,提升了东北特钢工模具钢产品在国内外的品牌地位,该项目被东北特钢集团公司评为“优秀科技项目”一等奖。

   工作20年来,王琳不断进取,硕果累累。从1999年在《钢铁》发表了《改善D2钢大截面棒材共晶碳化物工艺质量研究》起,他先后在《钢铁》、《中国冶金》、《机械工程材料》、《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十余篇SCI、EI和核心期刊检索的学术论文;2010年,他负责的技改项目《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技术研究及在大型预硬化模块上的应用》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颁发的“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拿到了钢铁行业的最高荣誉;《冷作模具钢Cr8Mo2VSi》、《耐蚀塑料模具钢FS136》分别获得“辽宁省优秀新产品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王琳还是辽宁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2年,随着抚顺特钢产品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中心决定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开发科,而开发科科长这个重担又一次落在了王琳身上,由他专门负责推动技术营销工作、调研和收集国内外特钢行业市场信息、开发新产品等。王琳很快进入角色,努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推动了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营销工作。通过搭建产-销-研-用的交流平台,实现了抚顺特钢的科研人员与用户的零距离沟通。通过技术营销一方面稳定了优质客户群,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转变了科研人员重科研、轻市场的工作理念,不断将优秀科技人员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抚顺特钢提出品种、质量、效益的发展战略决策。王琳相信,只要始终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在未来的5-10年,抚顺特钢有机会全面赶超国际知名冶金企业,从国内领军提升到国际领先。他将倾尽毕生所学,奉献科技创新。

 


履职尽责,展现责任与担当

   作为民盟辽宁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的王琳,热爱民盟组织、热心盟务工作,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民盟盟员的责任。他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参加民盟辽宁省委的会议、调研活动;作为民盟抚顺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载体,先后多次组织盟内科技工作者到市内、大连等地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创新企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活动,为推动抚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新当选的民盟特钢支部主委,王琳定会带领特钢支部盟员,推动本职工作更上新台阶,盟务工作展现出新干劲、新气象、新作为。

   王琳就是这样一位盟员,他,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他,胸襟坦荡、作风正派,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效命,真正做到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树立了民盟盟员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