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斤拷锟截斤拷锟斤拷

> 自身建设
民盟辽宁省委机关党支部赴贵州学习考察
发布时间:2021/5/21) 点击:1670次 作者:民盟辽宁省委   【关闭】

  红色,代表鲜血;红色,代表牺牲;红色,代表生命;红色,代表新的希望……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的红色印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统战部机关党委有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要求,引导机关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5月上旬,民盟辽宁省委机关党支部全体在职党员踏上贵州这片红色土地,唱着红歌,听着红色的故事,去现场学习党的历史,重走长征路,切身体会红色精神。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重温红军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南距遵义市50公里,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攻占娄山关一战,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途径娄山关摩崖石刻,支部党员心情澎湃,齐声诵读毛泽东在长征中最为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在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我们还聆听了“一条腿的长征”的故事,了解到时任红三军团12团政委的钟赤兵在娄山关战斗中不幸负伤,之后半个月内进行三次截肢手术。钟赤兵靠着顽强的意志,随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达了陕北,用一条腿走完长征路。

  遵义会议会址—感受红军大转折的惊险与喜悦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着: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思想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在会议旧址,大家驻足于各个展厅时,能在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历史风云。这幢中西合璧小楼的二层已经不对外开放,那里便是当年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会场。现在仿佛还依稀能够听到会场上辩论争吵的声音。

  小楼的一层堂屋是彭德怀和杨尚昆的住处,从城外匆匆赶来开会的两人,将两条板凳搭上门板,就成了简易床。1月16日,三军团第六师在乌江刀靶水遭敌人袭击,只开了一天会的彭德怀,即刻赶往前线……

  四渡赤水纪念馆—领略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在面临40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四渡赤水,最终跳出敌军的重重包围,实现了渡江北上、进军川西北的战略意图。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到:“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的神来之笔。”全体党员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走的是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看的是红军游刃有余地进攻和战略转移,听的是那隆隆号角声耳畔旋绕,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内心激情荡漾,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高超。

  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是毛泽东指挥全军的开端

  1935年3月11日在贵州苟坝附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苟坝会议),以讨论的方式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也即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苟坝会议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起点,苟坝会议则是毛泽东指挥全军的开端,是遵义会议的闭幕式,是遵义会议的收官之作。如果没有苟坝会议的历史选择,就不会有三渡、四渡的神来之笔。如果几十个人为一个问题天天开会争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就很难预料。所以说,苟坝会议和遵义会议在党史军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大后方与延安之间联系的枢纽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即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设立的贵阳工作站,为中国共产党在贵阳活动的据点之一,是现贵阳市民生路92号的两幢木结构民居院落。全体党员一行费劲周折才找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此时的交通站已经掩藏在高楼大厦之间,已经很少有居民记得这个地方,破旧的院落多处正在翻修,但是尘封的记忆使我们不曾忘却那硝烟滚滚。

  1938年12月下旬,经中共中央南方局研究,决定在贵阳设立中国共产党的公开办事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贵阳交通站。1939-1940年期间,交通站接待过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同志的家属以及新四军的大批干部、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都曾在此住过。贵阳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华南、华东、西南与中国共产党的总部所在地—延安的重要枢纽。为了防止日寇封锁和切断联系我国西南的交通,对保持大后方与延安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息烽集中营旧址—息烽集中营是一所恐怖的“大学”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6公里,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息烽集中营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息烽集中营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义斋”为女监狱。称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为“小学”、称重庆白公馆监狱为“中学”、息烽集中营所关押的则是从全国各地押来的“要犯”,称之为“大学”,而留学则是处死的黑话。

  据讲解员介绍,息烽集中营自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其中包括许多著名人物,如: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车耀先、杨虎城、宋振中(“小萝卜头”)、罗世文、宋绮云、黄显声、张露萍、马寅初等,而600多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先后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张露萍七烈士等。

  作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着重参观了息烽集中营旧址。无独有偶,除了去年在重庆外,我们今年在此又看到了“小萝卜头”的另一个关押地—“义斋”三室,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小萝卜头”带给我们的精神鼓舞。我们还偶遇了电影《地火》的现场拍摄,看到了拍摄间隙中的小萝卜头的扮演演员在那天真玩耍,突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深刻体会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同样是同一地点,同样是一样的年华,两个“小萝卜头”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使命,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境内。此地被民众自发地称之为“红军山”,实为“红军烈士陵园”。经过多年的改扩建,现有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红军卫生员铜像等纪念建筑物。作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红军山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烈士陵园纪念先烈、教育人民的作用,继续丰富和完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发挥红军烈士陵园在“传承红色基因”事业中的促进作用。

  在党史教育实践教学中,党支部两次召开支部大会,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和“是什么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懈艰苦奋斗的”的主题展开讨论。大家纷纷从信仰、伟大的领头人、路线正确、自觉性等方面发言,并肯定了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支部书记又引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大家阐述这种精神的由来。这部剧主要介绍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在那个年代,让这些其实生活得相对还算比较富裕的主人公们站出来战斗的,是一种执著的信仰,是一种让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而舍命奋斗的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体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党性锤炼,深切怀念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仁人志士,深深敬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要铭记光荣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做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图:侯丽

文:吴进保